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案中心 >> 六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教学片段及评析《一夜的工作》

教学片段及评析《一夜的工作》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6日  字体:

  

  教学片段及评析《一夜的工作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 [ 作者:设计 特级教师 姚强 评析 张汉清  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[初读课文后,黑板上留下了学生合作探究、整理归纳的板书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抒情部分——写亲眼看到总理一夜工作情况后的感想(7—8)]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我们现在先来看写总理一夜工作结束时情景的第三段课文。大家轻声读一读。(生读第三段课文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课文里用了几句话来写总理一夜工作后的宵夜——花生米的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1):三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你给大家念一念。师:总理一夜工作结束时和“我”一起吃的花生米是“多”还是“少”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2):少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何以见得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3):第一句就告诉了我们:是一小碟花生米。我们家里倒醋蘸菜吃的小碟,只有这么一点点大(生以两手大拇指和食指互接成一圆形示意),只能盛一点点花生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4):我奶奶说了,这样的小碟子只有牛眼睛那么大。(众大笑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5):第三句说“花生米并不多,可以数得清颗数”也点明了“少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为什么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6):“花生米并不多”,写“我”总的印象是“少”;“可以数得清颗数”,是具体写“少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7):我觉得后面的“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”,当然是在强调“少”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8):就一小碟花生米,多了一个人,又没有再增加分量,当然是在强调“少”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多了一个人,到底有没有增加分量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9):增加了。如果没有增加,作者就会这样写:花生米并不多,可以数得清颗数,并没有困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。何必前面加上“好像”这个词呢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现在出来两种意见,一种说花生米没增加,一种说花生米增加了,究竟怎样理解为好呢?大家讨论讨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生讨论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10):我同意筱萍同学的意见,用了“好像”这个词,就表明花生米的分量增加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11):我也同意。大约是因为花生米增加得太少了,一点也不起眼,(众笑)所以看上去就好像没有增加一样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我们把第三句话再来一起读一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生读课文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这样写是在进一步突出什么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12):突出花生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为什么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13):因为这句话表达了这样的意思:在“我”看来,这一小碟花生米,给总理一个人当宵夜,就已经够少得可怜了,何况让两个人来吃呢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在作者记叙自己亲眼看到的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的文章中,为什么要这样突出地去写总理用的宵夜——花生米数量之少呢?这是为了表现什么呢?同学们找一找全文的中心句,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学生翻看课文,一生迅即举手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中心句在课文的抒情部分——“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。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。他是多么劳苦,多么简朴!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(含笑):你怎么能找到又快又准的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老师,您以前告诉过我们,在记叙、抒情相结合的文章里,中心句往往在抒情部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很好。我们一道大声把全文中心句念一念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生读中心句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那么突出写花生米数量之少,是为了表现什么?生:总理生活的简朴!师:总理生活如此简朴,可工作呢?却是十分—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齐):劳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呢?同学们自由读课文,按四人小组讨论研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学生合作探究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总理的劳苦在这一夜的工作中,是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的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工作时间长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板书:长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怎么看出来的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一夜的工作开始时,总理对“我”说:“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。你们送来的稿子,我放在最后。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,到时侯叫你。”一夜的工作结束时,作者又这样交代:“喝一会儿茶,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。”可见总理是通宵达旦地工作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总理工作量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板书:大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又是怎么知道的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第一段课文写:“总理见了我,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,说:‘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。你们送来的稿子,我放在最后。’”第二段课文写:“夜很静,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,把稿子交给了我。”前后联系起来读,就说明一夜的工夫看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——老师,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,差不多有这么高吧,(生以右手向上平举至离桌面一尺多高处示意)乖乖,总理的工作量好大哟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总理工作时动的脑筋特多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板书:多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这是怎么看出来的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深情地):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总理看“我”的稿子的情景的——“他一句一句地审阅,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。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,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,有时停笔想一想,有时问我一两句。”不是怎样,而是怎样,又具体又生动地写出了总理呕心——师(小声提示):沥血。生:你分析得真有道理!这几句话具体写出了总理工作耗费的心血之多。师示意学生看随堂板书)大家看了这板书,想一想,左右两边构成了怎样的关系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  板书:  少       大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对比的关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鲜明的对比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为什么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一边是说总理生活十分简朴,吃进去的很少很少:一边是说总理工作十分劳苦,付出的很多很多。师:请大家看一段鲁迅先生的话:(小黑板出示:我好像一头牛,吃的是草,挤出来的是牛奶,血。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我们大家一齐念一念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生齐读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(无限感慨地):我们的好总理就是新中国人民的劳苦功高的一头牛啊!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评析:本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,“劳苦”和“简朴”形成鲜明对比,感人至深。但是具体教学时,多数老师往往从工作劳苦讲到生活简朴,总使人觉得平面化,缺少立体感,“活”不起来。这篇教学设计别开生面,显示了令人注目的特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择点蓄势,比照辐射,激活全篇,是其特色之一。教者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,大体把握全文脉络,然后选择总理工作结束时吃夜宵这个“点”,启发学生抽丝剥笋:先由“一小碟花生米”感受其“少”;次由“可以数得清颗数”表明其“少”;再由“好像”的辨析揭示其“少”。这就环环套接、步步蓄势,层层进逼,突出了花生米的“少”,与总理生活简朴有机融合了。十分难得的是教者由花生米“少”这个点艺术地过渡到总理工作的“劳苦”,进而通过比照辐射,激活全篇:花生米如此之少,但总理工作却是通宵达旦,时间多“长”啊;花生米如此之少,但总理却批阅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,工作量多“大”啊;花生米如此之少,但总理处理文件时却是圈点、思索、询问,耗费的心血多“多”啊。“少”与“长”、“大”、“多”对比何等鲜明!学生对此感触良深,自然悟解,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了。这样教学多么集中、深刻、活跃,较之平板的铺开、定向的思维、机械的归纳,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引用名言,点晴传情,激发共鸣,是其特色之二。教者择点辐射,映照全篇,圆满完成教学任务,但意犹未尽,非常机巧地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,不仅点明了全文意旨,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,而且势必激发学生的强烈共鸣,做一头像总理这样的“牛”就成为了师生的一致心声,可谓余韵悠然,寻绎难尽了。


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liunianji_491_23190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